- 產品分類
紅木家具的“美容術“
發表時間:2015-10-09*瀏覽:2790
紅木家具透露出來的美麗,不僅僅是源自于木材的美,還需要各種工藝的打磨。紅木家具“美容術”包括家具本身的打磨、上漆或上蠟,還包括在使用過程中的保養各種工藝需要精湛細膩的技術,融合創造者和使用者的藝術價值取向。“美容術”不僅延長家具本身的壽命,經過“美容”后木材表面呈現出人文魅力。然而,在使用和收藏的過程中,消費者也要了解紅木家具的“化妝”技巧,避免“偷梁換柱”等各種作假技巧,以掌握紅木家具的真實價值。
打磨工藝 打磨到位 表里如一
硬木家具的制作工序是選材(選取材料)、下料(將木材裁成制作時所需要的尺寸)、開榫(使用機器或人工開榫頭)、鑿眼(鑿卯眼)、沾水打磨、剎活(在家具榫卯結合安裝前,用一種小型手鋸將所有榫卯結構部位都再拉一遍,使其結合時肩口嚴密牢固)、使鰾(使用魚鰾做成的膠水上膠)、檢查打磨、油工。在這其中,與打磨相關的就有多道程序,可見打磨對于紅木家具制作的重要性。經過多種打磨工具和不同打磨工序后,家具要做到“輪廓勻稱,棱角齊平,整體協調,紋理面清晰、紋路相合,榫卯連接潤澤通潤、無牛毛刺。打磨到位的家具,可以做到通體潤澤、表里如一。”
在打磨的過程中,并非只用沾水打磨一道程序,而且打磨并非單一一個時間段統一完成。例如,在上漆或打蠟之前,工匠還要進行最后一次打磨,保證木質如嬰兒肌膚一般的潤澤;在雕刻紋飾豐滿的家具上,工匠師傅還會把雕刻部分的打磨作為雕刻的重要一部分,既要做到層次分明、雕刻形象逼真,又要做到無毛刺、無砂紙痕等打磨痕跡。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木質家具也只有經過精雕細琢才能成器。
燙蠟工藝 保護水分 光滑如綢
髹飾工藝是指我國古代以漆或蠟為材料髹涂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具的一種工藝,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和美化家具表面,分為漆飾、蠟飾兩種。業內一直有“南漆北蠟”的說法。在北方,常用燙蠟工藝來保養家具。其目的是用蠟填補木材本身棕眼里的空隙,置換木材里的一部分水分,形成保護層,從而防止溫濕度變化使木材發生較大的伸縮而開裂。
蠟飾工藝是指在家具表面通過封蠟的方式進行保護家具和美化的一種方式。其具體做法是在打磨光平的坐椅、素架上,把蠟烘熱,邊烘邊把蠟涂上,使蠟質浸入木質的內部,再用干布用力擦抹,把浮蠟和棕眼處理掉。經過這樣蠟飾的家具,表面光滑如鏡,能顯示木材的優良質地、細膩紋理、典雅色澤等自然美。蠟飾后的紫檀坐椅,在一定角度光線投射下,呈現一種柔和美妙如絲綢般的色澤。而蠟飾的黃花梨木坐椅,則具有琥珀般透明的效果。
傳統的燙蠟工藝分為燙蠟、起蠟、擦蠟三大工藝,首先將蜂蠟、川蠟、松香等按照一定比例融化成液體,用鬃刷將蠟散星狀分布在家居上,再用電炭弓(以前用木炭弓)來回抖動燙蠟,當蠟成白泡狀泛起,再用布蠟工具(大板刷)拉開、布均勻。隨后使用起蠟工具將各部位殘存在表面的浮蠟起凈,直到摸上去不粘手,再用蠟布等工具大面積擦蠟,尤其是腿、棖要順紋理反復擦,最后用板擦和鬃刷擦拭表面,將棕眼處殘留的蠟抖盡。燙蠟完畢后,要經常用棉布和手擦拭、撫摸,還有定期再上蠟,但用量一次比一次少,達到保養目的。
漆飾工藝 生漆固形 清水芙蓉
在南方,平均氣溫較高且容易潮濕,蠟會隨著溫度變化而脫蠟,而且大漆漆膜干固后,有耐油性、耐潮性、耐磨性、耐水性等優點,故多用“擦大漆”來防止家具變形。據考證,故宮內擦大漆的家具多源于南方省份,如江蘇、浙江、廣東等。“大漆”又被稱為“生漆”,原產于漆科木本植物漆樹的一種分泌物,主要成分為漆醇。從漆樹上采集的漆汁尚未進行任何加工調制并含有一些水分,故稱為“生漆”。我國使用漆器的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新時期時代,人們就認識到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到了清代以后,黑色成了最流行的色彩,以黑為貴成了時尚,黑色的大漆家具曾有著廣泛的市場。
擦大漆工藝必須在無塵、密封、溫度保持在20℃-40℃、大氣相對濕度為70%-80%的房間中進行,是因為大漆中的漆酶在這種環境下能促進漆酚加速氧化成膜,較快干燥,溫度過高過低、過干過濕都不利于擦漆,而且要經過上漆、砂磨等程序反復進行,為了保證房間內的溫濕度,有時需要潑水等方法達到要求。
包鑲工藝與貼皮
“包鑲”是硬木家具中一種特殊的工藝,是指胎骨采用不易變形、比重較輕、相對較為易得的木材,外表則用名貴珍惜木材包鑲,具有保存長久、結構穩定、工藝奇巧的特性。據周默所著《問木》考證,在故宮倦勤齋內檐裝飾大多采用包鑲工藝,門扇、裙窗胎骨為金絲楠木,外包紫檀木,而絳環板、碧紗櫥、炕罩的絳環板、裙板上用了5毫米厚的雞翅木薄板貼于楠木胎上。包鑲工藝外部華美而內部結構穩定,其穩定性、完整性都高于實木家具,所以保留至今。包鑲工藝多在惜木如金、手藝高超的揚州地區、蘇州地區見長,不僅體現了人們對珍貴木材的珍惜,也表現了對各種木材木性的理解與把握。